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,却发不出一篇有份量的论文?
人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科研是一项奢侈的工作。这就要求着我们的阅读、工作要更有针对性。某种程度上,这往往决定了一位学者能走多远。很多同学努力看了许多书,但却无法写出一篇好论文。问题究竟出在哪呢?英国代写分享《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,却发不出一篇有份量的论文?》写论文,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。一篇好论文,绝不是材料的堆叠,一旦阅读不能转化为新的思考,看再多的书也是徒劳的。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朝哪发力,什么时候发力,而且也必须知道以何种方式发力,怎么做收效最好。
为何一个A+的选题,却写不出一篇好文章?
为何一些珍贵的素材,却写不出一篇成功的论文?
为何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,多次投稿却还是遭拒?
所以……材料充足,文思敏捷,前期准备充分,有时并不能直接带来一个好结果。
当年,在电子书面世之前,屯书买书是一种非常需要毅力的事,所以古时候家有一壁藏书,是一种很下血本的教育大事。以当今的图书获得手段,科研的标准也随之提高:“搜罗完备”叫作态度,临门一脚才是能力。
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:“文学、史学这些学科,可能在个体的研究者相比上,少有能比上民国时代的大师的,尤其是陈寅恪,其个人素养极高,但总体的研究水准,当今成就却超过了他们。”
为什么明明硬素质比不了人家,却可以超越他们呢?
杨阳教授一语道破——“今天的学者,在方法上,要更先进。”
此前,一位记者采访钱锺书先生。记者问道:“钱先生,您学问为什么做得这么好?”
钱锺书的回答说:“哪有什么学问,不过是能联想罢了。”
是发现问题能力的区别?是观点提炼水平的差距?这一描述确实很玄乎,其实我们不该忽略这个原因——当时的研究方法,还没有形成明确系统。如今,整体上超越钱锺书几乎是不可能的,但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研究方法,解构他的“联想”,在具体问题上进一步深入。
科学的研究方法,并不是一种天赋遴选,更多的是一种学术训练,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和提高的。你看了这么多书,写一篇有份量的论文却如此困难,归根结底,是需要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,一个系统的学术训练。